提及国有企业改革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产权改革,就是搞股份制,就是卖企业,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企业内部制度的改革。针对这一情况,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说:“企业改革整顿工作,是件天大的事。”如何做好这件天大的事?全区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柳州开后不久,记者也来到这一广西工业重镇,采访中,深深感受到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困难,但是通过改革整顿,一些企业已焕发了生机,大部分企业也是有信心有办法搞好的。
当众多同行厂家惊呼市场萎缩,效益下滑之时,柳州特种汽车厂却出现了客户排队等货的兴旺景象。今年1至6月,已实现销售收入2.13亿元,实现税利1426万元,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9.9%和46.8%。这源于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所激发的活力。
机制不活,机构臃肿,人浮于事,效率低下,是国有企业长期的通病。柳特结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,大力合并精简机构,将原来近200人的二线队伍压缩了近一半,充实到了第一线。现在全厂14个科室只配备了13名中层干部,由党办、厂办、企管办和宣传科合并起来的厂办,加起来才3名工作人员。6层楼高的厂办公大楼,内外打扫全由各科室人员上班前义务完成。
柳特建立能者上、庸者下的激励机制,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,实行了管理人员竞聘上岗。今年5月以来,开始对员工进行动态管理。一名原在技术部门工作的助理工程师因为不胜任工作,只好转岗当了书报收发员。厂里还“不近人情”地做了规定:本厂子弟不能招进本厂,只能到社会上参加劳务市场竞争。连部分厂领导的子弟至今仍在家待业。这样,近6年来,柳特的产值增长了10倍,税利翻了几番,但职工人数却始终控制在500人上下。
在工资改革方面,柳特一竿子插到底,取消基本工资加补贴加奖金的原有工资模式,直接实行日工资制,把工人的工作量、工作效率与日收入直接挂钩,由于职工工资构成中没有了死工资这一块,工资100%地与工效挂钩,工人每天都能算出当天的劳动能得到多少报酬,纷纷自觉增加工作量,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。同时,对开发新产品的工程技术人员,还根据产品的收益情况,设立单项特殊贡献奖。
如果说,柳特较早地从内部制度改革中尝到了甜头,对于广西最大的纺织企业集团——柳州立宇集团来说,企业的改革与整顿,为他们走出困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。集团公司的两个厂从1993年起已进行过三项制度改革,但以往单个企业搞改革,思想阻力、现实的阻力都很大,改革难以深入,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,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。集团所属柳一棉今年一季度产品积压高达1300吨,创下建厂以来的“积压之最”。在困难面前,该集团结合完成压锭2.5万锭的任务,在抓内部制度改革上下工夫。经过压锭减员,集团职工总数已由7357人减至6249人,万锭用工指标,由改整前的320人减至297人,目前正在向280人/万锭这个部颁最高目标努力。7月底,集团公司又对原有科室进行大幅精简调整,将512名管理人员减到301名。同时还着手强化分配激励机制,将员工动态收入在工资中的比例由原来的40%提高到50%。如今,人减了,大锅饭不香了,效益却得到提高。由于分配向一线倾斜,使一线职工受益最大,大家争着上一线劳动,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。今年在已压锭2.5万锭的情况下,1—9月,集团仍实现税利1614.33万元,完成年计划75.09%,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8188万元,完成年计划75.81%。
今年是柳州钢铁(集团)公司极为困难的一年,由钢铁市场的无序竞争而引发的价格大战,使得他们不得不6次下调产品出厂价。仅钢材跌价一项,全年就将减少收入1.8亿元以上。
在自治区企业改革整顿柳州指导小组的帮助指导下,柳钢全体职工开展了“柳钢如何生存和发展”的大讨论活动,开始了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,深化三项制度改革。与此同时,他们下大力气强化管理,降低成本,努力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。
柳钢1995年开始“学邯钢、降成本”活动,在降低成本方面还有没有潜力可挖?回答是肯定的。他们采取三个办法,一是“抓两头,挤中间”,“抓两头”指的是,抓好销售和物资采购两头,如在物资采购方面,先后三次降低采购成本指标,要求全年13亿的进厂物资降低采购成本1亿元以上。同时,技改工程造价也按9%的标准降低。
“挤中间”指的是严格管理,降低各生产厂(单位)的制造成本和机关的管理费用,降低额6800万元;二是严格把好进厂物资质量关,过去大宗物资进厂时只有取样化验一道质量关卡,今年5月以后改为5道关卡,仅此一项可挽回损失2000万元以上;三是成立了稽查大队,杜绝厂内金属材料遗失。采取以上降成本的措施,硬是消化减利因素达2亿元,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,使柳钢艰难地从困境中顶了过来。
产品优劣是企业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,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。以市场为导向,以产品为中心,以质量为生命,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整顿思路正在被柳钢接受并付诸实践。本着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、人特我新”的思想,柳钢确立以中板为拳头产品,将附加值高的专用钢板品种产量的比例由20%提高到45%以上。根据“建设有效益的100万吨钢”的发展思路,下决心停建和缓建一批基建项目,以确保中板技改工程所需资金。通过抓好ISO9002质量认证活动,推进了质量工作和基础管理,产品的实物质量稳步提高,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。1—8月,实现工业总产值(不变价)7.72亿元、工业增加值3亿元、销售收入11.75亿元、利税9066.58万元,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.72%、8.05%、1.52%、20.58%。吴成桂副总经理告诉记者,如果像往年一样按部就班地干的话,今年柳钢将亏损2亿元以上。实践说明,改革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,而整顿则是企业适应市场的必然选择。
对“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”之一的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来说,以一个名牌产品带动企业的腾飞是他们的创业之道。他们认为,在“两面针”已成为中国名牌的情况下,要保住名牌,发展名牌,根本还在于不断提高质量。今年5月以来,公司进行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全面整顿,举办学习班,组织学习产品质量法,将质量意识提高到法律高度,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质量例会,加强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监控,坚持质量否决权和重奖重罚的质量奖惩制度,使出厂产品优质品率达到100%。保证了“两面针”的品牌质量。由于不断坚持科技攻关,保证了每年都能推出3—5个新产品,使品牌在市场上具有恒久的生命力。
“眼睛向内,苦练内功”,柳州市企业改革整顿工作促进了整个生产经营形势不断好转。柳州市委书记蒋纯基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:1月至9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(90价)167.48亿元、销售收入171.39亿元、工业增加值51.27亿元、实现利税12.57亿元、利润1.53亿元,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.9%、7.9%、8.3%、11.4%和65.9%。他表示,尽管目前的市场仍谈不上景气,但重要的是,通过把改革整顿工作抓深抓细抓出效益,已经为企业的下一轮大发展“蓄了势”。